天还未亮,街头巷尾已升起了缕缕炊烟。大竹人的一天,从一碗热腾腾的肉丁面开始。
在外求学这些年,我始终带着一个执念:一回家,第二天早晨无论起的多晚,一定要去楼下那家老面馆,吃上一碗地道的大竹肉丁面。
那是一种习惯,也是一种情感的召唤。
大竹,是我出生的地方。她不像大城市那样喧嚣繁华,但有着令人心安的节奏和味道。而肉丁面,就是这座城市最深的味道,是我对“家”的最直接想象。
上中学的时候,肉丁面是日常的早餐。天刚亮,巷子里就飘来炒臊子肉的香气,红油在锅里翻滚,肉丁在热浪中翻飞。可就是这碗面,让我每天都有精神去面对校园的一切。它好像能给人一种笃定的底气。
而如今,每当我拖着行李箱回到大竹,走进面馆,仍能看到那熟悉的蓝底白字招牌——“大竹肉丁面,越吃越想念”,还有门口挂着的吃面娃娃形象,依旧憨态可掬。老板一眼认出我,“回来啦?还要老样子加个蛋不?”我点点头,笑着答应,却不知为何眼眶有点湿。
(图 摄于作者楼下老面馆)
其实,真正的“越吃越想念”,不是味觉的沉迷,而是情感的牵引。
肉丁面不只是面,是家的温度,是城市的记忆,更是文化的缩影。它是母亲手里的打包袋,是父亲骑车载我上学的清晨,是儿时躲雨的小馆,是朋友围坐的热闹。无论我走到哪里,那一口香辣、那一碗红油肉汁的香气,总能把我带回故乡。
记得年初,我在北京上学,偶然看见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推介大竹肉丁面的视频,配乐舒缓,画面中晨曦微光洒在锅台上,师傅熟练地舀卤、拌面,那一瞬间,我的鼻尖泛酸。我很开心地将视频转发给来自五湖四海地同学。原来,在千万人面前,它也代表着我的家乡,它不再只是街边的一碗面,而是地方文化走向全国的名片。
这一切的背后,并非偶然。
2017年,县政协委员提出了打造“大竹面”饮食文化的建议,从一个提案,到今天的品牌统一、协会成立、央视宣传,甚至正在建设的“肉丁面博物馆”……这碗面经历的不只是火候和调味,更是一次地方文化从“烟火”到“传承”的重塑之路。300多家面馆从分散经营走向抱团发展,这是大竹人对自己文化根基的珍视与坚守。
(图 大竹肉丁面标志)
“民以食为天,食以情为根。”在我看来,饮食之所以动人,是因为它永远不只是吃饱肚子那件事。它是人与人的情感连接,是城与人的身份认同,是岁月的载体,是文化的根脉。而在大竹,这些都浓缩在一碗肉丁面中。
那是一种家的延续,是一种从味觉直达灵魂的温暖。
所以每次假期返乡,我总是带着一种仪式感,坐进面馆,等着那碗热气腾腾的肉丁面。吃到最后一口,汗水从额头滑下,我像一个被重新点燃的行者,心里稳了,脚下的路也不那么孤单了。
肉丁面于我,不仅是一顿早餐,而是一种牵挂,一种回归,也是一种文化归属感。
人生百味,归根到底,都想找回那碗熟悉的面。而我知道,那碗让我“越吃越想念”的面,就在大竹。(中央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陈芝好)责任编辑:韩璐(EN053)
盈昌配资-线上配资网-散户配资-南京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