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 语:
齐文化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,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,齐文化在早期便创造了文化的辉煌,是我国北方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淄博市图书馆依托自身文献资源优势,以齐文化重要典籍为根基,精心推出齐文化廉洁故事集锦。此举既是对淄博宝贵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整理,也是秉持“古为今用”理念,让这份历史的、民族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,使齐文化中蕴含的“民本”思想、“法治主义”与“礼治精神”,为当下的廉政建设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。
《手镜》“清慎勤”的为官箴言与时代启示
【典籍介绍】
《手镜》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,是一代廉吏王渔洋(名士祯,字子真,清代著名诗人、政治家,官至刑部尚书)为赴任的儿子王启汸所写的家训手稿。全书以50条为官准则构成,内容涉及立身之本、处世之基、为官之道、审刑之度等方面,凝聚着王渔洋一生的从政经验与处世哲学,核心围绕“清、慎、勤”三字箴言,成为清代官场家训的典范,其廉政理念至今仍具现实意义。
展开剩余72%【典籍里的廉洁故事】
一、清:“无暮夜枉法之金”的清正操守
王渔洋在《手镜》中着重指出,“无暮夜枉法之金,清也”,将清正廉洁视为为官的首要准则。他自身一生都在践行这一理念,始终坚守廉洁底线。康熙三十一年,他调任户部右侍郎,主管宝泉局督理钱法。当时旧例铸出钱币都要向主管官员呈送样钱,实则是行贿之举。但王渔洋力主革除此弊,在上任到离任期间,未接收过一文“样钱”,也未派人索要,真正做到一尘不染。他深知“日用节俭,可以成廉”,要求儿子在日常生活中,像购买“日用米、肉、薪、蔬、草、豆之类,皆当照市价平买,不可有官价名色”,从点滴生活细节杜绝凭借官职谋取私利,以节俭的生活方式涵养清正廉洁的品德,避免因贪图小利而丧失原则,在物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与坚定。
二、慎:“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”的审慎态度
“事事小心,不敢任性率意,慎也”,王渔洋在《手镜》开篇就提醒儿子,“公子公孙做官,一切倍要谨慎、检点。见上司,处同寅,接待绅士皆然;稍有任性,便谓以门第傲人。时时事事须存此意。做官自己脚跟须正,持门第不得”。在当时社会,许多官宦子弟常依仗门第肆意妄为,而王渔洋深知此风不可取,告诫儿子务必谨慎行事,端正自身行为,不可因出身而傲慢待人。王渔洋在司法工作实践中,更将“慎”字体现得淋漓尽致。他主张“勿用重刑,勿滥刑,至于夹棍,尤万万不可轻用;病人、醉人不宜轻加朴责;盛怒之下,万不可动刑”。他认为抓捕犯人应考虑周全,避免殃及无辜家人,兼顾法理与人情;审案时要多方取证,从实际出发,不偏听偏信,不先入为主,杜绝严刑逼供、屈打成招,以审慎的态度确保每一个案件都能公正审理,维护司法公正和当事人的权益,展现出对法律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。
三、勤:“早作夜思不敢因循怠玩”的勤勉精神
王渔洋认为,“早作夜思,事事不敢因循怠玩,勤也”。他自身从小就勤奋好学,这种勤奋的品质贯穿其一生。在为官理政方面,他更是勤勉有加。在《手镜》里他提到“春秋课农,须身亲劝谕鼓舞之”,要求儿子在农忙时节,亲自参与并鼓励农事活动,身体力行地为百姓做表率。他自己在扬州任职短短四五年,就完结了大案“八十有三”,其诗友冒襄曾评价他“夜分入寝食,燃巨烛剖析案牍,不少休”,足见其工作的勤勉与高效。遇到灾年,他主张“地方万一有水旱之灾,即当极力申诤,为民请命,不可如山左向年以报灾为讳,贻民间之害”,积极为百姓争取权益,不推诿、不懈怠,将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勤政为民的理念。
【穿越千年的廉政启示】
《手镜》中的“清慎勤”思想,为当代提供了鲜活镜鉴:“无暮夜枉法之金”的操守,映照“清正廉洁”的政治本色;“审慎处事”的智慧,呼应“依法用权”的治理要求;“勤政为民”的实践,契合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思想。这部家训启示我们:廉洁是跨越时代的精神基因,更是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担当。
来源| 特藏文献部
编辑| 赵东旻
一审| 王安君
二审| 王长鸣
三审| 丁雷
发布于:北京市盈昌配资-线上配资网-散户配资-南京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